第七课:15/07/2018 礼貌,礼仪, 慈悲与爱, 菩提心

By Sunday Molino - July 03, 2018

 
礼貌

遇到邻居时,让孩子叫声阿姨,但孩子却装作没听到。 当大人在说话时, 孩子都会打断大人的话题, 这些问题都会让做父母的感到孩子没礼貌, 必须制止孩子的行为。其实不然, 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往往忽视了给孩子讲一讲什么是礼貌的行为、应该怎么做等等。 除了语言上的说教,父母也要给孩子树下好榜样,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得先做到。好像自己能热情,友善的和周围人聊天, 要有耐心聆听孩子说话,不急躁,不打断。 若我们在说话时被孩子影响, 我们可以先停下来,看着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再告诉他 “我清楚你要说的话, 但是下次不可以打扰别人的谈话,等到别人说完后,再过来说,这才是有礼貌的行为。这样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到什么是礼貌。

理解完以后,我们还要贯彻好“礼貌”的行为,在公共场所里, 遇到老人家就让座,一旦一个好习惯被养成,就会成为孩子行为的一部分。父母在平日时可以为孩子说关于礼貌的故事以加强孩子对礼貌的认识,加深孩子对礼貌的印象。学识和能力故能成就一个人,可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接触后才能被人发现,而礼貌确实外显的,完全可以被人一眼看到的行为。所以培养孩子的礼貌、礼仪同样是使孩子成功的重要一步。

礼仪

礼仪教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 所谓 “做人先学礼”。 礼仪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及培养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礼仪素养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例如:性别、年龄、贫富、尊卑等。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礼仪的核心是倡导人们要修睦向善。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慈悲与爱

慈悲与爱,一则小故事说的很明白。师父看到一个孩子站在花前久久不肯离开,被花的美丽迷醉,不由伸手把花摘下。师父说:这是爱!接着,师父指了指另一个男孩,只见他满头大汗地在给花浇水,又担心花被烈日晒着,还站在花前挡太阳。师父说这是慈悲。 爱是为了得到。慈悲是忘己利他地付出。成全的是爱,慈悲是成就。 慈悲是什么呢? “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帮助众生的脱离苦难。就是说,我给你快乐叫做“慈”,帮助你解决你的苦难叫做“悲”。到了大菩萨的境界,比如观音菩萨,就被称为大慈大悲。

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也就是古印度文,指的是“觉悟”或 “觉醒”的意思。若一个人对世间的道理看透了,而不再贪恋, 眷恋, 执着, 生烦恼也就叫菩提心。菩提也有大中小层次,大菩提就是成佛, 也就是觉悟的程度圆满的了。中菩提就是指菩萨们没烦恼了。但是菩提并没有完全的圆满, 因为含有两个成分, 一个是自觉 (能够放下所有的一切),一个是觉他 (帮助他人在一切的苦难中解脱,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得菩提)。 小菩提时小乘的圣人,小乘是指 “自己能够脱离苦海就好了,其他的人都管不着了”。 在烦恼的生死之中, 却不把烦恼当作一个苦事, 就是大菩萨。菩萨虽然在火宅之中救渡众生,自己也被火烧, 但是从不觉得是件苦的事。菩萨知道有苦难, 但是并无恐惧。

  • Share: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