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 [正當的見解] Right view 正見就是正確的知見, 因为有了正见, 才能对事理有正确的认识。八正道是以正見為前導,正見就是智慧眼,對於是非, 善惡, 真偽有正確的判斷,做正確的行為, 所以正見是由多聞、思維、修持得來。 正思惟 [正當的思想] Right thought 正思惟:就是具足正見的聞慧和思慧後,時時提醒自己要保持在正見的生活中,完成修證慧的工作,能夠生活在梵行已立的正見中。簡單說,就是思惟力行斷除貪欲、瞋心,沒有害人之心。正确的意识或观念,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欲念。正思惟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舍弃执著或自私之心、慈善仁爱、无害,这些是修行的意志决心。 正語 [正當的言語] Right speech 即正當的語言。說好話讚美人,遠離誹謗、傲慢、辱罵、刻薄、花言巧語和虛妄不實之語,即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我們應該合理、真誠、以及和藹可親的話。 正業 [正當的行為] Right action 正當的行為。就是除去殺生、偷盜、邪淫三惡行。正業不是正當的職業,而是正當的行為, 行為善良,不侵害一切眾生就是正業。 a)「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b)「口」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c)「心」不貪、不瞋、不癡,身口意三業清淨,都合乎正道,是為正業。 正命 [正當的活命] Right livelihood 正命就是用正當的手段去謀求衣、食、臥具、醫藥。什麼是正當的手段呢?就是不要為了生活所需而犯五戒。如走私、販毒,軍火、殺生器具、醇酒、貪污所得,都屬於不正當的錢財,再多也不可以貪取。 正精進 [正當的精進] Right effort 正精進就是精勤, 努力離惡向善, 保持在當下的正念中,以不退志之心持之有恆努力精進。有的人清晨天未亮就起來讀書、工作,是正精進,有別於遊樂、賭博到夜半三更的人,那就是邪精進了。 正念 [正當的意念] Right mindfulness 正念即是正當的意念。自己的舉心動念都要正派,憶持正法,不生邪念。比如念佛時想吃東西,是不正念。 正定 [正當的禪定] Right concentration 正定即是正確的禪定,集中意志和精神,使身心專注。禪定有正有邪,要修習正定,就是保持在當下的正智生活中,使心不會被外境所染。 ...
南传佛教 又称南方佛教,是指从印度传往斯里兰卡 (錫蘭)、缅甸、泰国、柬埔寨、高棉、寮國等国家。由于它是从印度往南传播,所以被称为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南传佛教主要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巴利文经典。 斯里兰卡是佛教最早传人的国家。早在公元前247年,当时的锡兰王和诸贵族成为了最初的信徒,这也是印度佛教向外传播的最早记录。之后200余年,佛教因南印度泰米尔人的入侵而备受打击,南传佛教在斯里兰卡岛上始终经历着与印度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的斗争。公元3~12世纪,斯里兰卡的佛教先后产生了大寺派、无畏山派。直至公元12世纪,当时的国王波洛罗摩婆诃将无畏山派都归入大寺派门下。近代,斯里兰卡先后沦为葡萄牙、荷兰、英国的殖民地,佛教随着社会凋敝而衰落。斯里兰卡独立后,佛教开始复兴,主要分为三派:暹罗派、缅族派、孟族派。 南传佛教传入缅甸,缅甸佛教始于公元5~6世纪,自斯里兰卡传入,当时流传的是上座部佛教。公元8世纪,密宗传入缅甸的蒲甘地区,在其与当地本土宗教融合后,阿利教得以形成,并对佛教的势力有所影响。直至公元11世纪中期,蒲甘王朝将上座部佛教定为国教,佛教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公元12世纪,缅甸佛教分为前部派和后部派。公元17世纪,又分裂为全缠派和偏袒派。公元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但佛教还是有所发展。现代缅甸佛教主要分为哆达磨派、瑞景派和达婆罗派三派,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戒律上。 南传佛教传入泰国,公元前300多年,佛教传入泰国,当时流行的是上座部佛教。公元7~11世纪,大乘佛教自印尼和柬埔寨传入。公元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的国王兰摩甘亨派人请斯里兰卡的僧侣前来泰国传播上座部佛教,在他的支持下,上座部佛教最终成为了主导的佛教派别。现代泰国佛教主要分为法相应部派和大部派,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员的构成和戒律要求上。 南传佛教传入越南,公元2世纪,佛教传入越南。直至公元13世纪,佛教成为国教。陈朝时,一些越南的禅宗派别开始创立,主要有灭喜派、无言通派、竹林派。公元17世纪末,一些新的禅派如莲宗派、绍禅派、观禅派和宝山奇香派开始产生。越南是东南亚唯一的大乘佛教和南传佛教并行的国家,其中大乘佛教比较流行。 北传佛教 又称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人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尔传人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是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 北传佛教传入中亚,中亚是指印度西北、里海以东直至中国新疆的广大地区,通常称西域三十六国。阿育王统治时,曾有摩诃勒弃多及末阐提前往这一带传法。公元2~4世纪是中亚佛教的鼎盛期,当时的佛教中心在犍陀罗[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及罽宾[卡菲尔斯坦(阿富汗乌鲁兹甘省旧称)至喀布尔河]。此外,丝绸北路上的龟兹和南道上的于阗都是重要的佛教国家,出现了安世高、康僧会、鸠摩罗什等高僧。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兴起,中亚佛教在公元11世纪之后逐渐消灭,留下了大量的佛塔、石窟、雕刻、壁画艺术。 北传佛教传入日本,佛教正式传人日本始于公元538年朝鲜百济王向钦明天皇献佛像经论。后因得到圣德太子的倡导,在大化革新后,佛教盛行一时。公元9世纪之前,中国佛教中的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等传入日本,合称奈良六宗。在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初期,日僧最澄入唐求法,归国后建立天台宗;空海从中国归国后建立了真言宗。平安后期,净土信仰流行开来。直至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日本民族化的佛教逐步形成,出现了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日莲宗等宗派。公元16世纪后半期,日本发生战乱,削弱了佛教各宗派集团的势力,迫使佛教世俗化。明治维新以后,佛教一度受到打击。1945年之后,日本佛教在宪法保护下得以发展并向海外传教。目前势力最强大的是净土宗、禅宗、日莲宗,其他的尚有天台宗、真言宗等。 北传佛教传入朝鲜,佛教传入朝鲜始于公元372年,前秦使臣向高句丽赠送佛教经像。公元384年,东晋胡僧到百济。公元6世纪,中国三论、成实之学已传到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时正值中国盛唐,佛教输入新罗并获得长足发展。公元8世纪中叶,密宗与净土宗也在朝鲜流传起来。直至公元13世纪之后,高丽王朝的佛教进入成熟期,史有“五教二宗”之说,即戒律宗、法相宗、法性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寂宗(禅宗)和曹溪宗(知讷所创的朝鲜化的佛教派别)。虽然佛教至李朝(公元1392~1910年)而渐入式微,但曹溪宗仍为势力最大的宗派并传承至今。 汉传佛教 又称汉语经典系佛教或汉地佛教,是指在中国汉地用汉语传教的佛教体系,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在随后的十多个世纪中,佛教克服了中印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消弭了中国本土宗教的排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派系,汉传佛教的发展历程了四个阶段。 初传时期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历来说法不一。据《魏书·释老志》记载: “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今巾亚南部)王伊存口授《浮屠经》。 意思是说,汉哀帝年间,秦景宪在大月氏时,蒙国王伊存亲授《浮屠经》,有人认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佛教于东汉年问传入的说法。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梦梦见了一个金光闪闪的人在殿前飞翔,第二天,汉明帝询问群臣,太史傅毅告诉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空中,全身环绕着日光,您梦见的大概就是佛吧!汉明帝对傅毅的话很感兴趣,于是便派羽林郎中秦景、蔡情、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出使西域。三年后,使团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并带回了佛像和经书,汉明帝随即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将佛像、经书放置寺中,这是中国第一座寺庙的由来。此后,摄摩腾和竺法兰又将他们带来的佛教经书翻译为汉文,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此成书。当时,人们大多认为佛教属于神仙方术,佛教主要传播的地区只局限在长安、洛阳、徐州一带。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天竺、安息(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的沙门如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工作。月氏后裔支谦和康居人康僧会前往建业(今江苏南京)弘法。当时的译经和佛教教义的宣传工作,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更多人开始在宗教中寻找精神安慰。在统治阶级的推动下,佛教逐渐传播到了中国各地。尤其在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更是自称“三宝奴”,不仅建立了大批寺庙,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还曾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家出钱赎回。北朝虽然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对佛教还是比较扶植的。比如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营造了龙门石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其中以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比较著名。此时,中国也有一批佛教信徒去印度游学,如法显、智猛、宋云、惠生都曾去北印度巡礼,带回了大批佛经,并进行翻译,许多重要的佛教著述先后问世,研究佛教的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隋唐时期 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改变了北周武帝灭佛的政策,下令修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被破坏的寺院,允许百姓出家,并在首都长安选聘著名学者从事佛学研究与宣讲。隋炀帝即位之前,就在扬州建立了慧日、法云二佛寺和玉清、金洞二道观四大道场。他即位后,又在全国广建佛寺,并在洛阳上林苑设立译经馆,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5年),玄奘自印度求法回国,朝廷为他设立了大型译场,让他主持进行译经、宣化工作,培养出了大批高僧、学者。武则天统治时期,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百姓多逃至寺院避难,寺院也趁机扩张势力,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寺院经济。直至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发起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给佛教以很大打击。 隋唐两代,译经工作大多由国家主持,译经的数量和规模都远超前代。不仅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义净前往印度游学。这一时期,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以往,当时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基本都已经传入中国,这为建立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八个佛教宗派先后建立,分别是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后人称之为“八大宗派”,它们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佛教理论日益成熟,已经脱胎于印度佛教而自成一体。随着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中国佛教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在宗教、文化上的联系。 除了佛教宗派的成立,隋唐的佛教艺术更是繁荣昌盛。佛教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宋代以后 北宋初期,改变了五代后周排斥佛教的态度,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这时,西域、印度僧人携经赴华者络绎不绝,译经规模超过了唐代,但成就稍逊。在佛教宗派中,以禅宗中的临济、云门两派最盛。宋徽宗时(公元1101~1125年),由于他笃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为道观,使佛教一度受到打击。 南宋时期,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的限制,佛教除禅宗、净土宗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由于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而净土宗强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故能绵延相续,长远流传。 佛教中国本土化在隋唐时期已初步完成,而儒、释、道三教的合流则在两宋时期。宋代中叶,一些儒家学者以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为武器,纷纷著书立说对佛教进行评判,欧阳修的《本论》、石介的《怪说》、孙复的《儒辱》就是其中的代表。面对儒家学者的排斥,佛教则主张三教合一,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契嵩,他在著作《辅教篇》中指出儒、佛二道都是教人为善,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且,佛教不只在理论接近儒家,在僧人的修养和生活中对儒学也有所借鉴。此时,经过几次灭佛的打击,中国佛教僧人为了生存与复兴,逐渐抛弃了印度原始佛教的烙印,而开始向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靠拢,竭力变出世为入世,努力向朝廷与帝王示好,在生活作风上则开始学习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与作风,以求儒家学者的接纳。经过僧众的诸多努力,儒家学者加深了对佛教的接触与理解,并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宋代的新儒学(程朱理学)。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则加以排挤,汉传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因而受到限制,各宗派在元代继续融合,逐渐走向世俗。 明朝建立后,废除了藏传佛教在内地的特权,致力于对汉传佛教的整肃工作。明太祖时期,制定了严密的僧官、考试等制度,主要内容是将僧官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大系统,并将全国的僧尼编录成“周知板册”,借此来净化僧尼队伍。对于僧尼管理,朝廷则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被授予僧人资格。明代末年,社会动荡,大量难民流往寺院,佛教开始出现复兴的气象。这时,禅宗临济宗的云栖袜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和天台宗的藕益智旭四僧,进一步融合各宗思想,主张三教合一,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平民的信仰,号称为“明末四大高僧”。 清代初年,政府为了笼络蒙古和西藏,颇为尊崇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则沿袭明代制度进行管理,对僧人和寺庙的管理更为严格,佛教日益衰败。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力衰微,佛教更是一蹶不振。直至近代以后,佛教在家弟子的势力逐渐崛起,居士佛教逐渐成为佛教的主力。如彭绍声、杨文会等人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研究的推动下,创办了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为佛教义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开始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藏传佛教 又名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指我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流行的佛教宗派,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公元7世纪中叶,当时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16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并依据梵文创造了藏文。 公元8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印度高僧莲花生入藏,佛教得以弘扬。莲花生入藏之后,建立了桑耶寺,成立了僧伽制度,并组织翻译了大批佛典。但在公元9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的“朗达玛灭法”,西藏佛教史上则称朗达玛灭法之前的佛教为前弘期,之后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 公元10世纪,佛教逐渐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重新传回卫藏地区,同时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其中最有成绩的是仁钦桑波,他翻译出以密宗为主的不少显密经典。公元1042年,印度最有知识的法师阿底峡被迎请入藏,向西藏僧俗传授了显宗及密宗的教理。自此之后,佛教逐渐在西藏复兴,并形成了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 自公元11世纪至15世纪,藏传佛教成立了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后期的格鲁派五大宗派,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最终定型。 藏传佛教教义的特征是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兼行并重。另外,藏传佛教传承各异、仪轨复杂,这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质料库源于 : 大马佛教的传承和演变 ,佛教在马来西亚 ...
Ingredients; 1. Cooked rice 200g 2. Oatmeal 50g 3. Tuna (In can) 4. Mayonnaise 5. Nori sushi sheets 6. Cucumber / eggs / ham / sweet corns / carrots Methods; 1. Pour oatmeal into cooked rice and mix well. If you feel a little dry, add 1 -2 tsp of water. 2. Slice cucumber and set aside. 3. Place nori sheet, shiny-side down...
源於印度 佛教發源於距今2552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 (巴厘語:Siddhāttha Gotama),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凈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釋迦牟尼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古印度釋迦族人,是佛教的創始人。據經典記載,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傳入马来西亚 佛教早期传入马来西的时候是西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在印度文化、宗教、艺术、政治的输入和影响下, 马来西亚陆续建立了许多邦国,并且信奉婆罗门教或佛教,但都不统一。马六甲王朝建国于十五世纪初,部落苏丹“拜里迷苏拉 "Parameswara" 于公元一四一四年迎娶“巴塞 "Pasai" 公主为后,在这同时阿拉伯商人的到来,伊斯兰教的传入,加上印尼部落王国频频服从伊斯兰的“哈里发”,在这同时苏丹考虑地区政治及商业利益,以王国的安全为由,而信仰伊斯兰教,改教名为“伊斯干达沙”。历史学家认为,这时期正是马来半岛伊斯兰化的起点。确实上中国明朝亲善使者“郑和”七下西洋路经马六甲,除了亲善访问外,他本人也负起穆斯林的任务,宣扬伊斯兰文化和信仰,传授“可兰经”,使伊斯兰信仰真正立足于马来半岛。之后佛教和婆罗门教渐渐失传,乃至消声隐迹於整区域。 十八/十九世纪末,清末民初之际时局动荡不稳,中国移民持续,新移民中之知识份子,带来了中国佛教大乘佛法。然而泰国、缅甸也把南传佛教传入半岛北部,佛教在半岛有了新的发展。二十世纪,斯里兰卡南传上座部佛教之传入,以吉隆坡为传教中心,通过英文之传授,对英文教育者影响极大。之后还有藏传佛教四大宗派继后而来,更有台湾佛教徒亦不落人后,纷纷前来弘法,后设立道场,使南北传佛教空前盛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佛教大行其道。佛教文化素质的提升,人材倍出,出家在家众的醒觉,马来亚半岛佛教新文化的兴盛,如雨过天晴,光明绽放,提供华人社会对佛教新知觉以及清新的一面,使之信仰新气息。 廿世纪七十年新一代富有文化素质的青年,加入佛教,深入佛法的研究,他们对佛教的热诚,通过文化的传播,以教育方式传教,树立智慧,建立新形象的佛教,使佛教年青化、普遍化、世间化,佛法融入现代生活领域,使佛法人生化、生活化,实现“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印顺导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精神的真实体现。 廿一世纪大马佛教具备文化素质,学识层面普遍提高,佛教的发展以文化教育为基础,推动智慧型的佛教活动,避免停留在拜拜和法会工作上,不要以为把佛牌挂在颈项上,手上带了念珠或被灌顶就满足于表面信仰。确实上佛教的信仰是心的作用,思想的启发,物质外相的执著可达到宗教目的。佛教的发扬应以文化教育深探世间,佛法利益众生是实惠非口号的,佛法的慈悲喜舍的执行是实际行动的,非口头上说“感恩”就了事的,因为感恩出发于内心的真诚,非虚伪动作的表现,如此才能使佛法铭入人心。正信佛教的流布是实惠的,利益众生的,这样才能使佛教受到尊重,佛法得以在世间永远流传。 ...
Ingredients; Minced Pork 250 gm Prawns 500gm (peeled) Spring Onion 1 stalk (chopped) Sesame Oil 1 tsp Salt 1/2 tsp Pepper 1/4 tsp Methods, 1.Minced pork and prawns together. 2. In a pot, place chopped pork and prawn together, add the rest of the ingredients and mix well. 2. Prepare wanton wrappers, place 1 tsp of mixture on each wanton wrapper 3. Pressed...
UEM Sunrise Kids Craft Workshop : Plaster Art + Painting
By Sunday Molino - October 02, 2018
Ingredients; Plaster powder 1 cup Water 1/2 cup Ice cream stick / stirrer Mould of desire shape Measuring cup Methods; 1. Place 1 cup of plaster powder into the container 2. Measure 1/2 cup of water and pout onto the powder and stir well to combine or until no lump. 3. Pour the plaster mixture into the prepared mould. 4. Dry the mixture,...